SCI分区是怎么划分的?SCI期刊的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是怎么分区的?很多作者知道SCI有几个分区,但是不知道期刊的分区标准。

一、SCI期刊分区划分的原因

SCI期刊数量有9000多种,而SSCI期刊有3000多种,仅仅这两个期刊就有一万多种,另外,wos数据库还要收录 A&HCI期刊。

这三类期刊数量庞大,要对这些期刊进行一些划分,从而方便大家可以更好的找到不同类型的期刊,那么就出现了分区。

而这个分区标准,主要就是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计算方法

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引用项”文章总数。影响因子简称:IF.

JCR分区还有2022年之前的中科院分区,都是按照影响因子来进行分区的。

二、JCR分区和中科院基础版分区(2022年之前)

SCI期刊的分区有两种,一个是JCR分区,一个是中科院分区。

除了这两个分区,还有一个分区叫中信所分区。中信所,全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信所制定的分区,属于很小众的分区,分区标准不够科学,只有部分科研单位是按照这个分区认定SCI期刊。关于这个分区,我们不再讨论。



JCR分区,是按照前一年的所有SCI期刊的影响因子,从高到低排序,每25%是一个分区,因子前25%是一区,26%-50%是二区,51%-75%是三区,76%-100%是四区,简称Q1、Q2、Q3、Q4.

而中科院分区(2022年之前),是按照期刊最近三年的平均影响因子,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前5%是一区,6%-20%是二区,21%-50%是三区,51%-100%是四区。

中科院分区,在分区划分上更激进。JCR分区是平均划分,而中科院分区是偏态分布。

JCR分区,是国际上通用的分区标准。在国际上普遍比较认可。

中科院分区,是我国中科院制定的分区标准,只限于国内使用。国内部分单位仍然是按照JCR分区认定学术成果。

三、升级版中科院分区

2022年7月5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宣布:2022年分区表将只发布升级版结果,分区指标不再采用“三年平均影响因子”,而是替换为“期刊超越指数”。

2019年-2021年中科院发布中科院分区表基础版和升级版,两个版本。

基础版,就是按照3年平均影响因子进行排名划分的分区标准。

升级版,就是按照“期刊超越”指数进行划分的分区标准。

2022年之后,官方只发布升级版分区,也就是按照“期刊超越指数”进行的分区。

期刊超越指数,是本刊论文的被引频次高于相同主题、相同文献类型的其它期刊的概率。

期刊超越指数,在计算上比影响影子要更复杂一些。

使用“期刊超越指数”的初衷是为了规避影响因子的单一评价标准,让期刊的平均标准更合理。尤其是对于小众冷门期刊。

初衷是好的,但是能不能达到这个预期,能不能比单一的影响因子的标准更合理,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