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审稿越来越存在一个趋势:越是四平八稳的文章,越是能通过审稿得到录用。有些期刊编辑感叹:审稿权不在自己手里,有时觉得专家们的审稿意见太保守,错过了不少好文章。今天就一起来谈谈学术期刊外审那些倒霉事儿。

一、外审专家来自于哪里?

学术期刊的外审专家可能来自于这几个方面:

1、论文中引用学者文献:在学术论文中引用了某篇大作者的文章,作者本人可能会因此成为该篇论文的外审审稿人。

2、领域内的学术大佬:期刊编辑会通过关键词检索到类似发表的文章,然后联系作者是否愿意担任审稿人。

3、期刊编委会的成员:有很多期刊,特别是新刊物,还未建成自己的审稿人库时,有很大几率会采用期刊编委会成员来作为审稿人。

4、期刊的审稿人库:很多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大型审稿人库,包括了各种领域的专家。

5、作者自己推荐的审稿人:有些期刊可能会让作者自己推荐审稿人。

二、期刊外审的目的

①帮助期刊筛查优质稿件,改善学术质量

专家外审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术期刊处理一些不符合发表要求的稿件,发现论文的中科学错误,逻辑问题和方法缺陷等;帮助作者改善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②提供中立的评估意见

外审专家作为第三方,应提供中立的评估意见,不受作者个人情况和利益的影响。

③避免学术不端,提高期刊录用质量

外审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避免学术不端的行为发生,同时期刊编辑会根据外审专家的意见来决定是否接受此论文,帮助期刊筛选掉质量不佳的稿件。

三、依赖外审的弊端

但是现在的外审专家是否被赋予了太多的权利?外审在审稿过程中并不应该是代表一种“正确”的学术程序。他没有控制期刊的权利,更不能替期刊决定是否最后要用稿。

而且,外审并不是毫无弊端;一方面,外审专家的意见也并非完全客观,一些不靠谱的外审专家出于个人情感或利益的目的,给出的意见并不能很好的指出关键问题所在。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外审专家则过于保守,一些有创新性、有争议性的文章到了这些专家的手里可能很大概率则不会得到发表,而倾向于录用一些“四平八稳”的文章。从而使得期刊有大量的“低水平的重复”的文章。

外审的作用是对稿件做出评价,避免错误,提升出版质量,但如果一味只依赖外审审稿,那么期刊编辑就会丧失主动权,与此同时还会缺乏出版视角的审核。

四、为什么我的论文外审这么久还没消息?

外审主要是审查文章的核心内容,从专家的角度来审核这些内容是否真实客观且谨慎符合逻辑,文章中所涉及到的数据,模型,文献是否真实可靠。

外审专家前面也说到了,分别来自各个研究领域,大部分的审稿工作是无偿审稿,审稿人只能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来审稿。当审稿专家审完稿之后,期刊编辑还会再次整理外审专家的意见,然后再向作者发送通知;整个过程中有太多因素会影响到外审的速度:比如邀请专家审稿困难,稿件性质特殊,编辑处理时间等等。

最后,期刊发展到现在,已经建立起来一套相对完整和合理的审稿制度,即三审三校制度:初审--外审--终审。不过无论何种审稿流程,其实都应该以最后的文章发表来服务,而不是依靠某一流程。一些好的文章,不应该被规则所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