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大修一般给多长时间?很多作者在投稿之后,担心大修给的时间过短来不及修改,或者修改不充分导致拒稿。而有的作者,大修的稿件很快修改好了,担心提交太早不合适。那么SCI大修一般多久返回比较合适呢?

一、什么是大修

大修(major revision)和小修(minor revision)都是相对而言,大修与小修并没有十分确切的分界线,更多的区别在于审稿人和编辑的倾向。

大修往往针对论文的核心内容提出,审稿人可能会认为论据无法验证结论,或者结论本身有问题,需要作者补充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个问题,比如补实验补数据。

也有可能审稿人和作者在关键问题上有不同看法,需要探讨。我们也遇到有的作者反映,审稿人根本就没认真看或者没看懂他的文章,于是给了个大修。当然,这肯定还是小概率事件。

遇到大修千万别气馁,审稿人要是真的不认可这篇文章,就直接拒绝了,只要给大修,那就是有希望,有的时候,审稿人给了拒绝,编辑还有可能给大修,那就充分说明编辑保留这篇稿源的意愿更加强烈一些,只要好好修改,完全有可能接收。



二、 大修的时间

大修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一般在15—60天左右,多的也有六个月,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需要重视的是,编辑既然给出这个期限,就意味着他已经充分估计好了作者所需的时间,不会太少也不会太多。在预计完成的时间上会加一些,也就是留好一定余量,除了特殊情况外,一般都是可以正常完成的。

知道时间以后,作者可以预估一下自己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和其他的学习和工作会不会有冲突,如果预计不够,那么可能要做一些调整,或者申请延期。

至于什么时间返回,这可是很重要的,有的作者拿到了两个月的修改期,结果一星期就返回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修改稿,还是大修,很有可能作者连修改意见都没有吃透,想要改到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真的在一周内改完,那么不妨先放几天,回头再看看,说不定这时候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了。

当然,也不要掐着点返回,给了60天,在第59天返回,如果这样安排,有可能一路拖延,结果到了期限前还没改好,或者改得不理想,太晚提出已经无法申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