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的学术黑话确实会让学术写作变得困难,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可读性、阻碍思想传递、削弱学术诚信以及引发学术生态问题等方面,以下为具体分析:

一、无效学术黑话对学术写作的负面影响

降低可读性:无效的学术黑话往往表现为对简单概念的复杂化包装,例如将“基于深度学习框架的多模态特征融合机制在语义空间中的非线性映射实现了知识表征的分布式重构”这类表述,实际上是用十个专业术语解释一个常识。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没有提升论文质量,反而制造了理解障碍,导致读者难以把握核心观点。

阻碍思想传递:学术写作的本质是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创新思想和实证发现。当研究者过度依赖无效的学术黑话时,其思想传递的效率会显著降低。例如,有学生试图用GPT生成文献综述,虽然看起来“高大上”,但导师一眼就看出其中三个术语用错了语境,这种“术语误用”比语言晦涩危害更大,可能导致严重的学术硬伤。



削弱学术诚信:无效的学术黑话有时会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遮羞布。一些研究者通过堆砌术语来掩盖研究内容的空洞,试图用语言包装替代实质性创新。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诚信原则,也破坏了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

引发学术生态问题:当无效的学术黑话在学术圈中泛滥时,会导致学术交流的效率下降,研究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解读他人的“黑话”,而非专注于实质性研究。此外,这种现象还可能误导年轻学者,使其误以为使用复杂术语就是“学术性”的体现,从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二、应对策略

回归学术本质:研究者应明确学术写作的核心目标是传递创新思想和实证发现,而非展示语言技巧。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全文未使用高深术语,却改变了物理学进程,这充分说明了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的重要性。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使用AI工具辅助写作时,研究者应保持批判性思维,将AI生成的内容视为“初稿”,而非最终成果。例如,学生小王用GPT写文献综述时,导师一眼就看出其中三个术语用错了语境,这提醒研究者必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AI生成内容进行严格把关。

加强学术写作训练:国内多所高校已在研究生课程中增设学术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既专业又易懂”的表达方式。研究者应积极参与此类训练,学习优秀学者的写作技巧,平衡专业性与可读性。

建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研究者应认识到,真正的学术价值在于创新思想和实证发现,而非语言包装。例如,一项针对985高校研究生的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承认曾刻意使用复杂表达来“提升论文档次”,这种观念亟需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