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备阶段

完成论文写作:确保论文内容完整、逻辑清晰、数据可靠,且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论文应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各部分内容应符合相应的学术规范。

选择目标期刊:根据论文的研究领域、内容和水平,选择合适的 SCI 期刊。可以通过查询期刊排名、影响因子、审稿周期、录用率等信息,综合评估期刊的 suitability。同时,仔细阅读期刊的投稿指南,了解其对论文格式、字数、图表要求等具体规定。

准备相关材料:通常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论文全文、图表(单独的高质量图片文件)、作者信息(包括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伦理委员会批准文件(如涉及人体或动物实验)、利益冲突声明等。有些期刊可能还要求提供推荐审稿人名单及联系方式。



二、投稿阶段

注册与登录:访问目标期刊的官方投稿网站,进行注册并创建个人账户。注册完成后,使用账号登录投稿系统。

填写投稿信息:按照系统提示,依次填写论文的相关信息,如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信息、所属学科分类等。同时,选择论文的投稿类型(如研究论文、综述、快报等)。

上传文件:将准备好的论文全文、图表等材料按照要求的格式上传至投稿系统。注意,有些期刊可能对文件大小和格式有严格限制,需提前进行调整。

填写投稿信:撰写一封投稿信,简要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创新性和重要性,表达对期刊的关注和投稿意愿,并感谢编辑和审稿人的辛勤工作。投稿信应语言简洁、礼貌得体。

确认投稿:仔细检查填写的信息和上传的文件是否准确无误,确认后提交投稿。投稿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投稿编号,并发送确认邮件至通讯作者的邮箱。

三、审稿阶段

编辑初审:编辑会对投稿论文进行初步审查,主要评估论文是否符合期刊的主题范围、格式要求以及是否具有基本的学术质量。如果论文存在明显的问题,如严重的格式错误或与期刊主题不符,可能会在初审阶段直接被拒稿。

送外审:通过初审的论文,编辑会根据论文的研究领域选择合适的审稿人(通常为 2 - 3 名)进行外部评审。审稿人是该领域的专家,他们会对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评审,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审稿意见反馈:审稿人完成评审后,将审稿意见返回给编辑。编辑会综合审稿人的意见,决定论文的命运。可能的结果包括接受、小修后接受、大修后接受、拒稿但鼓励修改后重投、直接拒稿等。编辑会将审稿意见和决定以邮件的形式通知通讯作者。

四、修改与回复阶段

根据意见修改论文:如果论文需要修改,作者应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意见,逐一进行分析和回复。按照要求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论文的整体逻辑和学术质量。对于审稿人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积极采纳;对于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在回复信中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撰写回复信:在提交修改后的论文时,需要同时附上一封详细的回复信。在回复信中,应针对每个审稿意见进行逐一回复,说明对论文做了哪些具体的修改,以及为什么这样修改。回复信应语言诚恳、条理清晰,体现出对审稿人和编辑的尊重。

提交修改稿:将修改后的论文和回复信按照期刊要求的格式和方式上传至投稿系统。有些期刊可能还要求提供一份修改说明,详细列出论文中所有的修改之处。

五、录用与发表阶段

接受与校样:如果论文通过修改后达到了期刊的要求,编辑会发出录用通知。随后,作者会收到论文的校样,主要是对论文的排版和格式进行最后的校对。作者应仔细检查校样,确保没有错别字、图表错误或其他排版问题,如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应及时反馈给期刊编辑。

缴纳出版费用:部分 SCI 期刊需要作者缴纳一定的出版费用,用于论文的印刷、在线发布等成本。在收到缴费通知后,按照要求的方式和时间缴纳费用。有些期刊可能会为经济困难的作者提供费用减免或优惠政策,可以提前向期刊了解相关信息。

正式发表:论文经过校样和缴费等流程后,会在期刊的相应 issue 上正式发表。发表后,作者可以获取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如有需要),并可以在学术数据库中检索到自己的论文。同时,作者也可以将论文的发表信息分享给同事、导师和其他相关人员。